几轮救市后,房地产市场仍然无动于衷!
政府财政遍地赤红下,向民生开刀成了唯一出路!
权力泛滥面前,老百姓敢怒不敢言。
但民众戾气需要宣泄。
很不幸,物业成了最好的替罪羊。
1、当下,拿物业开刀,成了缓和社会矛盾的一剂良方
一切都在涨,但老百姓无可奈何,有气没处撒,总得有个出气的地方,不然矛盾积累到一定程度,总要爆。
思来想去,物业不就是天然的出气筒吗?你看,物业费也与民生息息相关,但物业费与水电费还不一样,水电费是国家收费,但物业费不是。
而且,不缴物业费,人们总能找着各种正当或者不正当的理由,因为服务这玩意,本来就是众口难调的东西,它不像水、电一样,可以计量,无法计量的东西本身就具有可争议性。
再看看老百姓对取消物业的呼声如此之高,对物业费的缴纳也能议论几句,抗议一下,那不如顺水推舟,借此机会一用,第一能缓解各部门的压力,第二能缓和民众压抑下戾气,何乐而不为?
牺牲一人,成就大局嘛!
最近部分城市甚至出台了物业费降价文件,比如青岛、重庆等地,搞得物业公司瑟瑟发抖;对老百姓,那真是“翻身农奴把歌唱”,欢天喜地。
未来可以预测,越来越多的城市会跟进,降低物业费收费标准。
笔者感叹:
市场红火时,物业是地产的挡箭牌!
市场萧条时,物业成了政府的挡箭牌!
2、民众也乐于在弱者身上找回存在感
无疑,在这场“全民声讨”中,物业是弱者,是被强奸的一方。
心理学说,欺软怕硬是以一种低自尊的病态行为,欺软怕硬可以让我们产生自己是强者的错觉。
俗话说得好,柿子总找软的捏,既然物业总被各方“蹂躏”,貌似有种“逆来顺受”的小媳妇样,那不好意思,东边不亮西边亮,在“那边”失去的“尊严”,总得在“这边”找回点“尊严”。
人之常情,人性使然。
董宇辉曾说,越是底层,越喜欢互相为难,互相倾轧、互相伤害,文学大师鲁迅也曾说过,社会底层的人,他们是羊,同时也是凶兽。遇到比他们更凶的便变羊样,遇到比他们更弱的羊时,便是凶兽样。
越在生活的艰难处,越多羊兽一体的人,他们明明自己承受百般凌辱,不敢发泄,转身寻找比自己弱的人下手,他们享受着欺凌者的快感,彷佛自己高人一等,变成了强者。
但这种快感只能是一时,短暂的麻欢不能改变生活的苟且,不能改变被压迫被逼无奈的现实。
当梦醒来,我们仍然没有自尊。
3、对物业的“声讨”一致,让所有人心安理得认为,这是罪有应得
物业的“坏印象”来自哪里?
首先来自不了解,多数人几乎不跟物业接触,或许一辈子也没说几句话,不了解就会带来不理解;其次是首因效应,俗话说,第一印象很重要,但物业给我们绝大多数人第一印象就是要钱,在不了解、不理解的情况下,再加上不好的首因效应,评价自然不会高;第三是对物业的期望值过高,物业公司总是把自己树立成“高大全”的形象,期望值越高,失望就越多,久而久之,印象也就越来越负面;第四是群体性癔症,在自媒体的推波助澜和不断的心理暗示下,再好的东西都会被标签化,恶魔化。
以上共同造就了物业“人人喊打”的局面,再者,政府对社会矛盾转移的客观需要,导致物业怎么做,都是错,做什么,错什么。
一切就是这样变得理所当然,你就应该被踩在脚下。
一切就是这样变得心安理得,我们打你真不是我们的错。
最可怕的是,在这个过程中,无论是行业大咖还是圈内大佬,都保持着沉默,没有人去引领舆论的正确导向,任由事情变得更糟。
一个行业,如果没人敢做“吹哨人”,没人敢说不,那这个行业的希望又在哪里?
物业夹在权力和民众中间,作为天然的挡箭牌,假如时代需要她来背锅,那历史也会铭记这场浩劫!
但,然后呢?
(PS:物业真的有那么不堪吗?理智告诉我,不是这样。
可以这么说,这世上假如没有物业,没有哪个小区能撑过一周,就会像个垃圾场。
我专门走访过诸多物业撤场的小区,无论有无业委会,在社区街道不紧急介入的情况下,基本三天就会处于瘫痪状态。
指望业主自治,大抵就是个笑话。
放眼望去,全中国没有几个业主自治成功的案例,这才是事实。
可相信事实的人确实不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