锂离子电池的热失控一般由3种因素引发:
1.外部滥用导致的内短路和析锂;
2.内部缺陷引发的内短路和析锂;
3.气体串扰。
外部滥用可以分为机械滥用、电滥用和热滥用三类,它们在机理层面都是对应着电化学滥用。
机械滥用主要包括由于机械挤压、穿刺导致电池结构的破坏及材料的形变,对于动力电池系统,车辆碰撞是最常见的导致电池机械滥用的原因,而储能电池系统则几乎不会出现机械滥用情况。
电滥用主要包括外短路、不当充电、过放电等。
热滥用主要包括电池组内的局部过热现象。
电化学滥用包括内短路、负极析锂、气体串扰等。
在目前探明的电化学滥用方式中,内短路占绝大多数;负极析锂占比较少,但也在实际的事故案例中析锂导致的热失控也开始出现。
气体串扰被认为是高比能电池达到热失控触发温度的关键反应,在实验室研究层面已经发现,作为实际事故的起因还未有确凿的证据。
对于正常A品下线的电芯来说,热失控主要是由于外部滥用导致的。

对于有制造缺陷的电芯,它们的热失控除了外部滥用,还有就是内部缺陷引发的内短路和析锂所导致。

有制造缺陷的热失控机理
在锂离子电池的制造过程中,由于电池设计不良、原料质量问题、工艺参数波动等原因,会生产出带有制造缺陷的电池。
锂离子电池的制造缺陷包括异物缺陷、极耳撕裂、涂布不均、电极对齐度不良、极耳毛刺等。
些制造缺陷的存在可能会对电池的耐久性和安全性产生影响。大多数工业产品在全生命周期的故障率随时间的变化曲线是一个U字形。
故障率随时间的变化可以大致分为三个阶段:早期故障期、偶然故障期和耗损故障期,在早期故障期中,产品的故障主要是由设计或者制造中的缺陷导致的。

因此对于锂离子电池而言,其在使用初期发生热失控的原因很可能是由于电池制造缺陷导致的。
就动力电池而言,国内的电芯企业和主机厂都已采用大数据对电芯的全生命周期进行监控,大部分的内部缺陷导致的质量问题都会被大数据提前预警,不会发展到热失控阶段,比如异物导致的压差问题,还有极耳撕裂,焊接不良导致的绝缘问题等等。
读完若有收获,欢迎点赞、在看、转发、分享🌟